2015年3月31日 星期二

三月二十一日:實地訪問(一)

2015/3/21


  第一次到盧先生的農地,映入眼簾是一大片剛結果的芒果園。盧先生一邊做他的工作,一邊開始跟我們介紹他的芒果園,原來現在正值疏果的時期,他拿著手上的剪刀示範著怎麼疏果,疏果的技巧是一個花序留二至三個生長勢較好的果實,是為了避免因距離太近所造成的碰撞傷害和養分競爭。順便跟我們抱怨最近的長時間的沒下雨,本來大自然會幫忙疏果的!(原本開花後一些未授粉的果實會被雨水打落,可避免營養被不必要的吸收)
圖五、盧先生示範如何疏果。

圖六、除去生長勢弱果實。

圖七、果實碰撞受傷。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



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

枋山古至今

2015/3/30


  枋山鄉的歷史發展約可追溯到西元1860年代左右,在早期原住民排灣族打獵、聚落的所在地,到了漢人進入枋山地區開墾後,見這裡有座小山經常有山崩的狀況發生,並將此地命名為『崩山』,但崩山一詞對於漢人較為不吉利也不好聽,因此以台語的音譯改名為『枋山』; 日據時代枋山屬高雄『洲』恆春『郡』之管轄,台灣光復後方改為鄉。
  行政區分為楓港,善餘、加祿、枋山等四村,其中善餘村原屬於楓港村,民國四十四年因人口增加始劃分為兩村。
圖四、實際訪問後的合影

參考資料
枋山鄉公所網頁
台灣旅遊景點網頁

枋山之地理環境介紹

2015/3/30


  枋山鄉位於台灣屏東縣西南方沿海,北臨枋寮鄉,東沿中央山脈,西部濱臨台灣海峽,南接車城鄉。鄉境呈現特殊狹長地形,南北長達30公里,但東西寬卻僅有100公尺左右,且多為海岸峭壁,總面積約17平方公里,人口約5770人,是本島人口最少的平地鄉,氣候上則屬熱帶季風氣候。
圖三、枋山位置圖


參考資料 
枋山鄉公所網頁
     http://localdoc.ncl.edu.tw/tmld/browse_map.jsp?map=1825

2015年3月26日 星期四

車過枋山


2015/3/21


  我們開了2小時車程,一路上天氣灰濛濛的感覺要下雨!終於到達枋山,訪問到有栽培芒果多年經驗的盧智玄先生,一看到本人就被他樂觀開朗的個性所感染,談話的過程完全沒有距離!經我們說明來意,他很豪氣的答應讓我們參觀他果園!後來了解到,他種植面積高達五甲之多,位在枋山多處,為了我們交通方便,他帶我們訪察位於加祿村總面積約三甲的農地,這也是枋山少數不被落山風影響的地區。他非常熱心的跟我們介紹他的芒果園,對於我們因為好奇心而問的非常多問題,幾乎是有問必答!(例如:為什麼要放水桶啊?這裡有幾棵芒果樹?)他總是像彌勒佛一樣滿臉笑意且不厭其煩的回答我們的問題!真的很謝謝他!
圖一、與盧智玄先生合影

圖二、加祿村農場所在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