蒂腐病(Stem
end rot of mango fruit)
病原菌:Botryodiplodia
theobromae Pat.
無性世代屬真菌不完全菌綱,病菌於罹病組織上形成橢圓形黑褐色之柄子殼,內部著生柄胞子。柄胞子為分生孢子之一種,橢圓形、暗褐色,有一隔膜,菌絲生長溫度約為 8-38℃,最適生長溫度為 28-30℃,於夏季易發生。
病徵:
受感染之檬果果實在市場上或貯藏期發病。首先果梗枯乾、脫落,接著果蒂處組織軟化褐變,病斑擴展迅速,沿果軸中心蔓延,引起果實軟化、完全腐敗。有時病斑出現於果皮其他部位,初為水浸狀斑,病斑迅速擴大,果實腐敗。
受感染之檬果果實在市場上或貯藏期發病。首先果梗枯乾、脫落,接著果蒂處組織軟化褐變,病斑擴展迅速,沿果軸中心蔓延,引起果實軟化、完全腐敗。有時病斑出現於果皮其他部位,初為水浸狀斑,病斑迅速擴大,果實腐敗。
黑斑病(Mango
bacterial black spot)(又名果斑病)
病原菌:Xanthomonas
campestris pv. Manigiferaeindicae
病徵:葉片或枝條被感染時,病斑初為水浸狀,而後轉為綠褐色,稍為凸起,最後成為黑色,有時會有黃色暈圈,嚴重時引起落葉,落葉前,病斑會形成綠島。黑斑病病斑大小由數毫米至數公分不等,不規則狀,易與炭疽病區別。枝條被感染時,會引起流膠,嚴重時造成枝枯與樹幹潰瘍。
果實被感染時,約二至五天即開始出現病徵,病斑初為水浸狀,稍為隆起,最後轉成為黑色,並呈星狀破裂,病斑並向果肉組織內蔓延。幼果染病後,會引起完全落果。近成熟果染病後,亦會引起部份落果。在果實、枝條或樹幹上形成之檬果黑斑病病斑上,經常滲出乳白色之菌泥,內含大量之病原細菌。
圖十、星狀裂果
參考資料
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植物保護圖鑑系列10 檬果保護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